不知各位糖友们,有没有这样的体验:自己患上糖尿病多年,但是不清楚自己要做哪些检查?医生给自己的开的检查是不是没有必要的呢?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可能引起全身的脏器损伤,因此相关的检查是很有必要的。
糖尿病防治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课题。根据2025年6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202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项目将新增两项重要检查: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DR)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这一政策升级标志着糖尿病筛查的重要性,增加糖尿病相关检验项目,对早发现、早治疗及并发症预防至关重要。
糖尿病需要长期监控和管理。定期进行必要的检验检查是很必要的,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情,作出对应的处理,调整治疗方案。
今天就来和大家讲一讲糖友需要定期进行的10项重要检查:
1)血液葡萄糖测定
为糖尿病核心指标,其参考区间为空腹血糖3.9~6.1 mmol/L。
诊断方面:若空腹血糖≥7.0 mmol/L、随机血糖≥11.1 mmol/L(伴典型症状),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日常监测方面:若葡萄糖>制定的控制的目标,比如空腹血糖>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则需要调整降糖方案。
需注意,剧烈运动、高糖饮食或应激状态(如脑卒中、心肌梗死)可能导致生理性或病理性血糖升高,需结合临床鉴别。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该试验为糖尿病诊断的金标准。通过定量的糖刺激,动态监测服糖后血糖变化,揭示胰岛功能与糖代谢能力。正常值为:
空腹血糖<6.1 mmol/L
服糖后2小时血糖<7.8 mmol/L
若2小时血糖≥11.1 mmol/L(伴典型症状),可确诊糖尿病;介于7.8~11.0 mmol/L则提示糖耐量受损(糖尿病前期)。其对空腹血糖正常者的诊断价值显著。
2)糖化血红蛋白
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不受短期血糖波动影响。国际国内指南一致将其≥6.5%作为糖尿病诊断切点;5.7%~6.4%提示可能为糖尿病前期。
HbA1c每升高1%,微血管病变风险增加37%,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18%。国家新规将其纳入老年人免费体检,将极大提升基层糖尿病筛查覆盖率。
3)糖化血清蛋白
反映近2~3周的平均血糖,适用于血红蛋白变异(如贫血、肝病)或妊娠糖尿病患者的短期血糖监控。
参考区间为10.8%~17.1%,在药物调整期或透析患者中价值突出。
4)尿液葡萄糖与酮体
尿糖阳性提示血糖超过肾糖阈(约10 mmol/L)、肾小管损伤或使用列净类药物;尿酮体阳性提示酮症,如果程度比较重,需警惕酮症酸中毒,需联合血酮和血气分析等检测以确定。
5)尿微量白蛋白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有助于评估肾脏健康状况。
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检测一次。为排除单次白蛋白排泄量不均一的问题,可进行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检查,更有价值。
6)眼底检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是糖尿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眼底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没有症状的微动脉瘤等病变,及时予以干预,避免出现严重的视网膜病变。
7)肱踝指数检查
糖尿病血管病变很常见,严重时可引起血管闭塞、导致糖尿病足坏疽,踝肱指数(ABI)是最常用、最简单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测量踝部胫后动脉或胫前动脉以及肱动脉的收缩压,得到踝部动脉压与肱动脉压之间的比值。
正常人休息时踝肱指数的范围为0.9-1.3。 异常结果:低于0.8预示着中度疾病,低于0.5预示着重度疾病。
8)动脉超声检查
糖尿病人群易出现大血管病变,血管闭塞、冠心病、脑梗都是糖尿病的常见伴随疾病,而动脉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这些病变,比如颈动脉超声可以判断管壁有无增厚和斑块等信息,判断斑块的性质及其引起的狭窄程度和范围,还能有效显示血管周围软组织情况。
下肢动脉超声对于狭窄和闭塞部位的确定,狭窄程度的评价,了解狭窄或阻塞远端流出道的通畅状态及治疗后疗效观察均有检查意义。
9)神经传导速度/肌电图检查
通过神经电生理反应来明确末梢神经病变情况,以明确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以早期干预,避免出现严重的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足坏疽。
3 急性并发症相关指标
10)血清β-羟丁酸/血气分析
糖尿病引起酮症的核心标志物!正常值<0.3 mmol/L,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显著升高,其与乙酰乙酸比值可从正常的2:1升至16:1。
动态监测可反映酮症的严重程度及治疗响应,对于胰岛功能缺乏人群(1型或2型晚期)、血糖水平很高的人群、或长期使用列净类降糖药物人群有监测意义;在出现明显酮症时,同时监测血气分析可从客观指标判断是否已出现酸中毒,并判断严重程度,后续干预力度。
上面的10项检查是在糖尿病病程中常见的跟血糖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密切相关的一些检查。
糖友在就医的时候,如果碰到医生开的检查要积极应对,如果有疑问和顾虑也可以多问几次,日常做好血糖管控的同时,平常患者还应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根据具体病情和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控糖计划。
希望各位糖友们都能控糖稳定,远离并发症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