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显示:糖尿病肾病如今已超过肾小球肾炎,成为我国肾脏病的第一大病因。
更惊人的是,约1/3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肾脏损伤,若控制不佳,可能逐步走向尿毒症。
但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它通常经历清晰的三步,而每一步都有机会“踩刹车”!
第1步:尿常规提示:尿蛋白
大家可以吧肾脏想象成是一个精密滤网。长期高血糖会让肾小球(滤网的核心部件)处于“超负荷”状态。医学上称为“三高”:高滤过、高灌注、高压力。时间一长,滤网破损,蛋白质从血液漏入尿液,就形成了尿蛋白。
这个阶段的关键特点:
早期难以察觉:尿常规蛋白这一项可能正常,因此需要我们通过做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 这个检查才能发现(正常值<30mg/g)
干预黄金期:积极控制可逆转!若错过,5-10年可能进展到明显肾损害
身体信号:尿液出现细密泡沫,像啤酒沫,持久不消散
第2步:肾功能显示:血肌酐升高
出现蛋白尿是肾脏的结构发生了病变,而当肾脏损伤进一步加剧,比如超过一半的肾小球(每个肾约有100-120万个)硬化坏死后,肾脏就会在功能层面发生改变,比如抽血查肾功能出现血肌酐的升高!通常血肌酐开始升高——就意味着肾功能已丢失过半。
为什么这个阶段很危险?
发展加速:血肌酐一旦升高,通常很难被拉回正常,而血肌酐超300μmol/L后,很多患者几年内可能快速进入尿毒症这个阶段了。
全身遭殃:肾功能下降后,可能会出现水肿、低蛋白血症,甚至肾病综合征(尿蛋白>3.5g/天),严重的出现全身水肿和不舒服。
并发症露头:再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肾性贫血、钙磷等电解质紊乱。
此时治疗相对会比较棘手:需严格低蛋白饮食(0.6-0.8g/kg/天),医生通常还会联合使用列净类降糖药+沙坦/普利类降压药+GLP-1受体激动剂,这三类药既能降糖降压,又能肾保护心肾。
第3步:尿毒症
当血肌酐持续>707μmol/L或肾小球滤过率<15ml/min,就进入了终末期肾病,即尿毒症。此时肾脏基本停止了工作,体内毒素蓄积引发全身危机,可能会出现:
致命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可致心脏骤停;高磷血症引发血管钙化
贫血与骨病:肾脏无法生成促红素和活化维生素D而导致
猝死风险:近50%患者可能会死于心衰或脑梗,而非尿毒症本身
此阶段需要进行透析或肾移植治疗,同时严控水分摄入。
阻断“三步走”的关键策略
1)早发现:别等症状出现!
糖友必查项目:每年1次ACR+肾功能检测;
高危人群:合并高血压、肥胖、吸烟者等高危人群建议每3-6个月筛查一次。
2)早治疗:抓住逆转时机
控制好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
控制好血压:血压建议控制<130/80mmHg,首选普利/沙坦类药。
3)生活护肾:简单但管用
吃对蛋白质:优选鱼、鸡、豆制品,避免红肉过量;
减盐行动:每日盐<5g(一啤酒瓶盖量),水肿者需<3g;
科学运动:每天30分钟规律运动,每周至少5天。
张先生听完解释后松了一口气:“原来我的肾病还在第一阶段,还有机会!” 半年后他复诊时,ACR值下降了60%——这得益于他每日监测血糖和严格控糖、定期肾内科和内分泌科门诊随访。
糖尿病向尿毒症的“三步”进程,其实是一条可干预的慢速路。正如一位透析患者曾对我说的:“早知道漏蛋白是肾脏的哭声,我一定不会装作听不见”。